《中国经济问题》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融媒体时代经济新闻如何提高吸引力

 
来源:中国经济问题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0
 

经济新闻报道不好做,这是新闻界的一个共识——难在专业性比较强,难在将枯燥的经济数据、生僻的经济术语化为鲜活、通俗的通用语言,难在将一个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讲透说清,可谓“深入不易,浅出更难”。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的当下,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即时化的特征,党委政府、受众对经济新闻报道的采访、写作、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网络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为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融媒时代对经济新闻提出新要求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要求。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媒体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加速,新闻报道呈现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趋势。从纸媒到移动端,从电视“大屏”到手机“小屏”,读者网民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融媒体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更加渴望获得精致有趣的内容与优质信息。经济新闻仅仅写得灵活生动不行了,还要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为适应这种新趋势,经济新闻报道在供给端也需要做出调整,让严肃的经济新闻鲜活起来,让死板的经济新闻立体起来,更具贴近性和可读性,增加亲和力,适应并引领受众的阅读需求。让经济新闻报道更有趣、更好看,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急迫。

用“短、巧、活”吸引受众

经济新闻报道如何才能鲜活易读?笔者的经验是多写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常用的新闻题材,具有强烈的形象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但时常被人忽视。这一技法可以使读者、网民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内丘:金银花里产“金银”》《馆陶:端午节火了“艾旅游”》《南和:“大手”拉“小手” 脱贫不怕难》,这三篇现场短新闻是新华社最日常的电稿,却是极见功力的。稿件字里行间呈现出“短、巧、活”的气韵。

短,五六百字之间,可以读到丰富而实在的信息,这种短叫精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巧,是角度精巧,切口精妙。三篇小稿反映的主题或为特色产业、或为重大节日、或为精准扶贫脱贫,选题分量不可谓不重,但围绕主题选取的角度,或者说切口,精准而巧妙,给人一种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阅读感受。

活,就是鲜活,三篇小稿均来自基层一线,有人物、有细节、有点有面、有现场感。文笔亦是活泼生动而不失老练厚重,娓娓道来间暗含起承转合。

与此对应,拉拉杂杂一大片、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少逻辑性、欠缺层次感的“长、笨、板”的文章肯定不受待见。

创新思维方式,变“阅读”为“悦读”

1.“见物又见人”,追求故事化表达手法

有人说,现在的90后年轻人对工业、农经、金融、商业等经济新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其实,只要做得有意思,00后都会被吸引过来。像区块链、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海外仓、海淘等,年轻人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只要有好的内容表达。

经济领域的广阔性、专业性和复杂性,与受众所需要的通俗、易懂、实用之间的矛盾,使得经济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以致读者、网民流失。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要“见物又见人”,文出于情,要能触动受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活动,经济新闻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可是,现在有不少经济新闻却不写人的活动。要想吸引受众阅读,经济新闻作品中需要先放一张人物的脸,一张会讲故事的脸。经济新闻讲故事,让故事情节穿插其中,是软化经济新闻报道的一种有益尝试。这样才能变枯燥乏味为灵动鲜活,有助于将枯燥抽象的经济新闻事件具象化,便于受众理解与阅读。

2.练就过硬“脚力”,深入基层捉“活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报道,同样必须在加强“脚力”上狠下功夫。只有脚步走到了,才能抓到有新闻价值的“活鱼”,新闻才能有深度。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子镇八顷村村民赵玉文,20世纪80年代就在辽宁铁岭种过食用菌。这位种植食用菌的老把式,这次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扶贫脱贫的经验性报道,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窠臼中。这篇《昔日 老子跟儿子北京打工;如今 儿子跟老子回乡创业》是记者在基层采访捕捉到的一条“活鱼”。这篇稿件,从标题到文字都很生动,一气呵成,读者读后非常解渴。

诚然,经济职能部门会出大量的经济新闻素材,但如果过于依赖这些部门,而不能真正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最后写出的经济报道往往像工作报告,毫无新闻性和可读性可言。如果采写范围局限于围绕会议和活动,不能真正深入基层,则写出来的经济新闻既不接地气,也没有新意。如果在基层、一线的采访中,只是“水过地皮湿”、了解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那么新闻稿件写出来也缺乏分量,更谈不上好玩有趣了。

要想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鲜活经济报道,就必须到现场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记者深入一线、行走基层,要注意抢抓热点,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比如汽油涨价落价、蔬菜水果猪肉的价格变动、家电流行趋势、教育机器人等。深入一线采访,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事实、新规律、新特点、新气象、新举措,才能写出有特色、有温度、有厚度的经济新闻。

3.标题“眉目传情”,“网言网语”味道浓

新闻说事实,标题是开场。开场说得好,才能吸引受众往下看。作为一篇经济新闻报道的“眼睛”,标题最先进入读者网民的视线。标题不仅厚重大气、严谨细致,还要生动形象传神,可以与受众“眉目传情”。口语化标题,使用老百姓“原生态”“土得掉渣”的语言,文字要有生活气息、有烟火味、有人情味。这样读来,才会倍感亲切。

在笔者的实践中,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发布,在不同的端口,发布同一篇报道,使用不同的标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报纸上刊发了《微泽科技:VR技术助职教培训腾飞》,标题比较平,而发在长城24小时客户端的标题则是《一列“火车”开进培训教室!揭秘微泽科技是咋做到的》。另一则刊发在报纸上的新闻《让“资源”变“资本”——平山县王家坪村依托良好自然生态发展旅游业探访》,而刊发在长城24小时客户端的标题是《生“凉”财,吃生态饭,挣旅游钱,平山这个小山村是咋做到的?》,网言网语味道更浓,更能激起网民的阅读兴趣。

4.锤炼眼力、脑力,练就犀利“新闻眼”

“走基层”不仅考验脚力,更考验眼力与脑力,记者要具备发现新闻的能力。归根结底,这是长期积累的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外在反应。

记者在采访、写稿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深邃的洞察力、联想力与逆向思维。要能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亮点中找新闻点,要能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小人物反映大时代。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即便有了写稿机器人,深刻的思想也只有人的大脑才能创造。新闻失去了思想就没有了灵魂。记者不仅要关注正在发生的新闻,更要关注新闻背后的故事、意义和价值。

对记者来说,眼睛是天生的,敏锐却是后天培养的,要有一双发现新闻价值的眼睛,这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同时,应提升思考的深度。思考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一篇经济新闻的质量,既取决于采访的深度,又取决于思考的深度。

躬耕基层,仅仅是第一步,采访中要多问、多走、多动脑、多观察,充分调动眼耳口手。只有长期积累,增强新闻敏感性,才会“恍然开悟”“豁然开朗”。

如2017年度河北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雄安新区探访记》,反映了雄安新区的新风貌、人民群众的新生活。该探访记是一组系列报道,因此,报道选取的角度就非常重要。在《大淀道边洒欢歌》中,记者选取了清晨和晚上两个时间段,地点选择白洋淀大淀道边、县城绿荫广场及周边店铺。于是,读者看到了大淀道边的骑行老伙计的“一路飞歌”,白洋淀渔村渔民既欣喜又担忧的心态……记者力求通过细节的刻画、白描化的语言,原汁原味地反映真实的生活场景,还原现场,还原生活。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本身就构成一幅幅优美的雄安画卷。

5.以短视频为突破口,新技术与报道内容深度融合

所谓好看好玩有趣,就是报道内容更贴近百姓,文字通俗易懂,读后给人以启迪;在报道呈现方式上,不局限于文字图片,还有微视频、短视频、直播、Vlog、图解、H5等。

针对融媒体时代传播视频化、视频碎片化、碎片移动化的特征,创新报道方式与思路,可以短视频为突破口,让新闻更加可触、可听、可视、可读。践行“笔力”,在融媒体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2018年、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长城新媒体集团开发的AR(增强现实)视觉产品,实现了用户用手机扫描报纸稿件配图,图片就可自动转化成可动视频的效果,提升了用户的读报体验。

“VR直播眼镜”是长城新媒体集团针对海量移动化新媒体直播节目生产需求,研发的定制化智能眼镜设备。记者佩戴“VR直播眼镜”时,能够实时录制并直播记者眼前的内容,这一创新产品为直播观众提供了极具特色的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内容,受众有临场性、在场化的感受,有主动参与的逼真感。

经济新闻报道是不是也可以娱乐化、有趣化?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集于一身的Vlog,可作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一件新利器。用Vlog记录反映一个经济新闻事件,可以让严肃的新闻报道变得趣味盎然。其人格化的内容与真实化的分享,迎合了现今网上阅读主力军的90后的心理需求,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并且能够产生共情效应。

一年一度的中国·廊坊“5·18”经洽会,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品牌效应日益增强。老展会报道如何翻出新花样?在2019年“5·18”经洽会期间,长城新媒体集团首次采用5G+4K超高清直播,开展以“体验冬奥冰雪激情”“感受雄安 遇见未来”为主题的直播活动,让广大网民在更加真切领略展区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河北发展前景的认识。

①《新媒体语境下,是谁让标题越来越长》,中国作家网,

②《党报经济报道创新路径探析》,人民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问题 网址: http://zgjjwt.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5474.shtml


上一篇: 索洛模型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的困境和改进思
下一篇: 民商法论文_城镇户籍子女继承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规制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经济问题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